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休閑文化[1] 馬 惠 娣 |
||||
摘要:本文展望了已經來臨的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休閑文化之間的相互性。呼吁加強對此領域的學術研究。 關鍵詞:21世紀,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休閑文化 一
早在20年前,西方的未來學家們就極富預見性地指出,當人類邁向21世紀門檻的時候——由于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以知識創(chuàng)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其社會結構、生活結構和生存方式也將發(fā)生重大的變革。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預見不但已經成為現實,而且現實生活甚至比預測發(fā)展得還要快。
1999年第12期美國《時代》雜志,封面文章描畫的就是新世紀初的社會形態(tài),指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將使未來社會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變化著。2015年前后,發(fā)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美國權威人士預測,休閑、娛樂活動、旅游業(yè)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專門提供休閑的產業(yè)在2015年將會主導勞務市場,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將占有一半的份額,新技術和其它一些趨勢可以讓人把生命中的50%的時間用于休閑。 顯而易見,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中,休閑將不斷地演變?yōu)槿祟惿畹闹行膬热荩祟悓Α斑M步”的定義也將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進步”往往意味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時至今日,物質財富的滿足將讓位于人們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發(fā)展的質量標準,將定位于人的生存質量、生命質量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紀中,人類將會更多地致力于改造自身。因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著名的休閑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預測,在稍后的幾年,休閑的中心地位將會加強,人們的休閑概念將會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在經濟產業(yè)結構中休閑產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85%,休閑服務將從標準化和集中化轉向個性化服務,人們對休閑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倍加重視,應運而生的休閑教育將占教育事業(yè)的極大份額,這為休閑產業(yè)、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二
這一時代的變化和發(fā)展趨勢,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極大關注,也引起了專家和學者們的關注。 因為,休閑與經濟有著內在的聯系,政府可以根據休閑時間的短長,制定新的經濟政策和促進不同方面的消費,調整新的產業(yè)結構,建立新的市場。同時,只要人們以消費語言來定義休閑,那么,休閑與經濟的關系就愈密切,并成為可能的經濟收入。由此,休閑經濟備受關注,甚至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休閑經濟作為經濟學中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的休閑行為中的投入與產出,休閑創(chuàng)造的產值,休閑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休閑行為和經濟的變量關系等。經濟與休閑的關系是雙向的。一方面,經濟參與“買來”休閑,它是回報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閑可以被用來娛樂、消費,來支持有效的經濟參與,正是這種消費的“再創(chuàng)造”性使得休閑合理化。在目前,雖然休閑并不是生活的根本因素,但卻因其對經濟效率的貢獻而成為很好的工具,其價值也被認可。而且,休閑──尤其是那些需要消費的休閑──是回報體系中可以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因素。如果人們只要維持基本的生活就行的話,那么他們很可能除了達到最低要求外,不會再有什么積極性從事工作了。然而,休閑卻提供了一個快樂的境界,自由支配的收入可以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直接且催人上進的回報,這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回報。 正因為如此,休閑的經濟問題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青睞,他們把休閑所花費的時間、金錢和消費動機納入一個巨大而又合理的函數之中。最為敏感的、具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早把目光投向于此,例如,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便是從微觀經濟——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分析是什么因素確定一個人是否工作?如果工作,多少個小時為宜?經濟激勵措施如何影響個人關于教育、職業(yè)或住所的選擇?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和教育計劃對個人的收入和職業(yè)有什么影響?等。 其實,早在30年前,即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在他的著作《經濟學》中就專辟一編論述微觀經濟,即從簡單商品流通出發(fā)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指導人們在短期時間內,擺脫消費的盲目性,從而可以使總供給的數量發(fā)生變化,就業(yè)量和產量或高于或低于充分就業(yè)的水平。諸如,什么決定某一物品的相對價格?國民收入總量如何分解為各種物品和勞務?市場價格制度如何使得人們對于不同物品的偏好和生產這些物品的總資源的稀缺之間保持平衡?供給與需求曲線背后的力量?等等。 為什么經濟規(guī)模越來越宏大,經濟學家的視角卻越來越微觀了呢?這是因為,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改變了供求格局。在過去,賣方市場往往處于支配地位,因此,只要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和科學化的管理,利潤就會滾滾而來。而現在,買方卻處于支配地位,對企業(yè)和市場都提出了挑戰(zhàn)。經濟發(fā)展的目標、經濟的變量關系、現代化指標體系、生產方式的變革、企業(yè)的經濟行為都將緊緊圍繞著人——以客戶(買方市場)為中心進行新的企業(yè)設計,以滿足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行為。同樣,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規(guī)劃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特別是當休閑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時,它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就不得不引起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的高度重視。這對未來的休閑生活、休閑產業(yè)、休閑經濟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亦對政府適時地調整產業(yè)結構、制定經濟政策、開發(fā)潛在的市場空間有著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三 休閑產業(yè)[2]是工業(yè)化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它發(fā)端于歐美,19世紀中葉初露端倪,20世紀80年代進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籠統(tǒng)地講,休閑產業(yè)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精神的)密切相關的領域。特別是以旅游業(yè)、娛樂業(yè)、服務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tài)和產業(yè)系統(tǒng),一般包括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場館、運動項目、設備、設施維修)、影視、交通、旅行社、餐飲業(yè)、社區(qū)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產業(yè)群。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休閑產業(yè)是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是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必須考慮的因素。休閑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產業(yè)格局的變化,在休閑業(yè)就業(yè)的人數占整個就業(yè)人數的比重相當大。不僅解決了失業(yè)和就業(yè)問題,而且促進和改善服務,增強了人的休閑欲望,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作為消費,休閑是整個市場結構的一部分。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高,休閑產業(yè)的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以美國1990年為例,全美國消費者在娛樂性商品和服務方面總共花掉了2800億美元,占全部消費開支的7%。這一數字是消費者1990年購買新車的花銷的3倍。
盡管2800億美元已經是很可觀的一筆錢了,但這只是全部休閑消費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大部分的休閑消費被歸入其它類別的支出中。比方說,在1990年用于交通運輸方面的4580億美元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花在了休閑旅行
上。在機動車運行里程數上,也有三分之一的行程是休閑的產物。在飛機上有60%的乘客是在作休閑旅行,而非業(yè)務旅行。如果使用這樣的計算方式,那么用在住房、服裝、餐飲和教育方面的消費開支中,也會有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可以化入休閑開支。如果把上述開支加起來,用于休閑的開銷會輕松超過10000億美元,大約占全部消費支出的三分之一。在這種靠消費驅動的經濟模式中,休閑產業(yè)就成為美國第一位的經濟活動。據美國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顯示:美國人有三分之一的休閑時間,有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休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用于休閑。 幾乎所有的產業(yè)、經濟,包括國防,都有與休閑相關的工作。
據統(tǒng)計,美國的旅行
和旅游業(yè)
雇用的職員有900萬之多。在全聯邦、各州、各縣和當地的娛樂場所、公園以及其它休閑機構,大約有250,000個公共服務類的工作職位。還有近200萬作家、藝術家、演藝界人士和職業(yè)運動員。沒有誰能夠把所有與休閑有關的工作挑選出來,換算成對應的全職工作時間。對全部休閑工作的最簡單的估計辦法,是將用于休閑方面的消費折合成工作職位進行統(tǒng)計。如果每40,000美元的消費開支能創(chuàng)造一個工作職位的話(相當于全職工作職位),10000億美元的休閑消費就相當于250萬個工作職位——差不多是1990全部就業(yè)崗位的四分之一。 社會發(fā)展的現實表明,為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正在日益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大中城市中,各類休閑活動已成為經濟活動得以運行的基本條件。盡管從歷史的角度看,城市的產生和發(fā)展主要依賴于制造加工業(yè)的繁榮,然而,如今城市的經濟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依賴于休閑活動的興旺發(fā)達了。因而,城市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在很大程度上也越來越依賴于休閑要求的實現,這種休閑產業(yè)的發(fā)展隨處可見,諸如,在都市中河、湖、港口附近區(qū)域的商業(yè)開發(fā)、娛樂設施、餐飲服務、體育競技,還有旅游觀光、名勝古跡的開發(fā)利用,以及節(jié)假日和各類慶典場合的商業(yè)傾銷,各類非職業(yè)技能培訓式的成人教育,眾多高雅藝術的蓬勃發(fā)展,所有這一切無不反映出經濟模式在向以休閑為依托的經濟轉變。甚至標志生活質量的各項指標,其大部分內容同人的休閑有關(比如公園綠地、藝術場館、社區(qū)寧靜程度、自然環(huán)境狀況等)。一個地區(qū)如果擁有并建設這些條件,那么,對于日后的經濟繁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這樣的認識,許多地方都把他們的娛樂設施、商業(yè)網點、鮮花草坪和休閑服務看作是經濟投資的一部分。 四 無疑,休閑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休閑不僅與產業(yè)和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我們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休閑不僅標志著人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標志著人從滿足現實的基本生活需要轉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標志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已由傳統(tǒng)的生產——消費模式逐漸地轉向消費——生產的模式;標志著人開始從有限的發(fā)展轉向全面地發(fā)展自己。 休閑的最大特點,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創(chuàng)造性,它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文化角度看休閑,是指人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的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休閑的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歷經審美的、道德的、創(chuàng)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義的、非功利性的,它給我們一種文化的底蘊,支撐我們的精神。因而,它被譽為“是一種文化基礎”、“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靈魂存在的條件。”
她是一種對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具有校正、平衡、彌補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皮普爾)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價值、文化及所有組成行動感知領域的一切,也包括價值觀、語言、思維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觀、藝術、組織等等。休閑取決于每個個體的經濟條件、社會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識背景及類似的因素。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衍生的社會文化以及各種文明的價值觀一直在推動著休閑。如人的旅游行為,不僅滿足了人的欣賞、好奇、遠足和愉悅身心,而且可以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友愛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正如人們體悟到的:盡管,西方人喜歡喝咖啡,但卻要帶回中國的烏龍茶。其實,他們不僅是要欣賞中國的茶,更重要的是品味中國的文化。同樣,中國人到麥當勞吃漢堡,也不單純是一種就餐行為,而往往是體驗美國的文化。娛樂業(yè)中的許多項目,可以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寓教于創(chuàng)造。“‘掃雷’游戲將幫忙破解數學難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凡操作過計算機的人都知道,“掃雷”是Windows操作系統(tǒng)自帶的一種簡單游戲。要求玩者標出格網里隨機產生的含有地雷的格子。格子里的數字代表相鄰的格子中含有多少個地雷。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理查德·凱在做此游戲的過程中發(fā)現,掃雷與其它看似不能解決的問題具有共同的數學原理,并為研究解決數學世界的“大白鯊”——懸而未決的“P對NP”的難題提供了線索。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娛樂軟件的產值不斷飆升,在美國僅此一項的產值每年就是80億美元。 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休閑文化密不可分,它們與社會的其他部分也緊密相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人們往往把從事休閑產業(yè)的人譽為“親善大使”,因為他們既運用智慧,又付出愛心,以一種特殊的品質和技巧傳遞愛的精神,幫助人們找到真正值得參與的活動,使這個世界變得安全、溫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閑中既豐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豐富多彩,又獲得價值的提升。 五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雖然離“休閑時代”還有一大段遙遠的路,但我們不能不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自1995年起實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實施春節(jié)、五一、十一,三個長假日——實現了西方國家花了近100余年的時間才達到的境地。目前,我國已有法定假日114天,這意味著我們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閑暇中度過。這一國家行為表明了我國已融入整個國際休閑文化的背景中,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的加快,不僅促進我國休閑、休閑產業(yè)、休閑經濟的發(fā)展,也必將帶來新的休閑觀念。當然,我們從政府正在出臺的政策以及新的產業(yè)布局的調整中,看到了休閑、休閑產業(yè)、休閑經濟的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正在建立。 據科技日報(2000年11月26日)經濟特刊載文說,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居民對家政服務的需求,至少能提供1500萬個就業(yè)機會。家政服務有望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市就業(yè)崗位的主要增長點。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需要人幫助操持家務;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許多家庭具備了接受由社會提供家庭服務的條件。但是,家政服務尚未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社會化和規(guī)范化。為此,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了推動家政服務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家政服務員國家職業(yè)標準,以提高人員素質,加強管理;加強家政服務職業(yè)培訓,開展家政服務員職業(yè)技能的鑒定;規(guī)范家政服務職業(yè)中介機構和就業(yè)實體的運作;健全和完善供求雙方的勞動關系,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據有關方面統(tǒng)計,目前我國城鎮(zhèn)有650萬下崗職工,570萬失業(yè)人員,加上每年新增加的400萬勞動力,待就業(yè)人口為1600多萬,而以國民經濟增長速度8%計算,全國每年僅可新增700萬個就業(yè)機會(不知是否包括農業(yè)人口?)。那么,將家政服務納入國家就業(yè)崗位,這一政策的完善和出臺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就業(yè),而且使我國的休閑產業(yè)將逐步形成完整規(guī)范的體系,因而休閑經濟也將獲得快速的發(fā)展。 另據上海經濟報(2000年11月22日)刊登的消息,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養(yǎng)老金儲蓄免稅,這一政策的調整必將促進老年休閑產業(yè)和休閑經濟的發(fā)展。另外,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展覽產業(yè)、會議產業(yè)、青年旅舍,作為新興的休閑產業(yè)項目有著很強的發(fā)展勢頭。據科技日報(2000年11月12日)葉同標的文章介紹,自80年代以來,我國展覽業(yè)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新亮點。近5年來,全國建成展覽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展館達30多個,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展覽城中心。近10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達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120多億人民幣。但是,目前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優(yōu)化資源配置、出臺相關管理政策方面還未被列入議事日程。 據權威部門測算,到今年年底,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800美元。與此同時,城鄉(xiāng)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將分別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這標志著中國人民在走向新世紀的時候,已經由生活質量型消費取代了溫飽型消費,沿襲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先生產、后生活;只有工作創(chuàng)造價值,消費損毀創(chuàng)造價值;以及休閑是資產階級的觀念——將發(fā)生根本的變革。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包括工作形式與工作時間制度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出現),人的閑暇時間將越來越多,這對發(fā)展人的個性、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國民素質,都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的理論,即:“更好地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說,這一指導思想,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歷史潮流,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順應了社會生產力的最新發(fā)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它必將成為中國人民走向新世紀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同時,它也必將成為促進和發(fā)展休閑文化、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較大的差異性,仍是我們走向新世紀面臨的嚴重問題,這也必將影響到對休閑文化、休閑產業(yè)和休閑經濟發(fā)展的步伐。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到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看不到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對多方面的發(fā)展的渴求,看不到整個國家的治理與調控不僅僅需要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需要文化引導的作用和人文關懷的巨大力量。 不言而喻,休閑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而形成的休閑文化、休閑產業(yè)和休閑經濟越來越成為政府和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正像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隨著新世紀的來臨,知識經濟向我們的逼近,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由于網絡的發(fā)達,辦公時間可以靈活掌握,辦公地點也可以設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將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如何利用好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些見識對當代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令人高興的是,這方面的問題已漸漸地引起大家的共識。比如,社會科學報(2000、11、23日)陳遼同志在其“轉型時期人文關懷的五大著重點”一文認為,轉型時期的人文關懷的五大重點之一是,關注人的閑暇時間的增多,為逐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而中國產經新聞(2000年11月28日)披露:日前,國家旅游局已向國務院正式呈報建議,在中國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如果這一建議被獲準,那么,我們的休閑時間將由114天增加到120余天,它將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 六 從學術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研究休閑文化、休閑經濟、休閑產業(yè)的概念、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社會的關系,在我國只是剛剛開始。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還缺乏系統(tǒng)的、科學的、規(guī)范的論證,諸如:我國休閑產業(yè)、休閑經濟的劃界和統(tǒng)計模型;休閑產業(yè)與經濟結構、與消費政策、產業(yè)政策、宏觀經濟規(guī)劃、勞動就業(yè)、勞動時間的關系及其對策的問題;轉型期的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休閑時間的利用、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個體主觀因素的變量關系的問題;休閑產業(yè)的相關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在我國的現狀、特點及趨勢的問題;休閑產業(yè)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所處的位置、比重的問題;休閑經濟在整個宏觀經濟中的比重問題;以及休閑的文化價值和對人文關懷的意義問題,等等,都亟待我們調查、分析、研究并提出對策和建議以及有關學理性的研究。 希望此文只是拋磚引玉。
The 21st
Century and
Leisure Economy ,
Leisure Industry and
Leisure Culture
Abstract: The article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coming
21st century between leisure economy , leisure industry and leisure
culture. The author appeals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s field . Keyword:21st century ,leisure economy ,
leisure industry , leisure culture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2版,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2年版。 [2]哈爾·瓦里安,《微觀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3]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聯書店,1984年。 [4]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中國社科出版社,1984年。 [5]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杰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鳴謝: 本文寫作得到了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秘書長孔德涌教授的悉心指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杰弗瑞·戈比教授、李伯倫博士,喬治·梅森大學的托馬斯·古德爾教授幫助查找了大量的資料、數據。在此一并致謝。
(附表1)服務業(yè)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