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wǎng)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和合學:中國哲人的世界性關懷——讀《中國和合學年鑒(2017—2021)》有感馬惠娣2025年3月26日由徐剛教授主編的《中國和合學年鑒(2017—2021)》(以下簡稱《年鑒》)洋洋67萬字,集萃了國內(nèi)諸多儒學文化研究大家與學者的扛鼎之作。全書包括:傳統(tǒng)與傳承、當代與創(chuàng)新、學術(shù)著作擷英、碩博論文集萃、評論輯要、研究綜述和學界概況八個篇章,全面呈現(xiàn)了以張立文先生為核心的“和合學”在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學術(shù)耕耘中所取得的累累碩果。 《年鑒》以“傳統(tǒng)與傳承”開篇,梳理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和”與“合”的學術(shù)脈絡及流變,從甲骨文的“字相”到漢字的象形表意,系統(tǒng)性地闡釋了“和合”的博大精深與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最終聚焦于張立文先生“和合五義”(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并將“和合”從道德倫理命題升華為涵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對話范式?。 開卷首篇,是張立文先生題為“和合智能相應論”之作,已是耄耋之年的張先生緊跟時代步伐,提出了“智能相應”的概念,在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的大智能時代引入“和合境界”,強調(diào)“舊學新知”,將“森然與方寸之間”的“仁義智能”,通過“愛智慧”使萬物之間和諧一致、相互適應,由此引領在智能時代中融合自然生態(tài)、社會人文、人際道德、心靈精神、文明價值的一切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須、相輔、相感、相應的智能活動中。(見本書第3-30頁)為“和合學”注入了時代精神和中國哲學在傳承中的發(fā)展。 張立文先生還用相當?shù)墓P墨從思維特性的視角,為和合學的知識論和方法論奠定了基礎。他認為,任何哲學之謂哲學,必具理論思維體系,沒有獨具特色、性質(zhì)、風格 神韻的理論思維體系,不是照貓畫虎式的“照著講”,就是秉承衣缽式的“接著講”,不是講前人所未講,闡前人所未發(fā)。和合學理論思維體系是縱橫得新意式的自己講、講自己。其理論思維體現(xiàn)在思維邏輯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擇性、時代的融突性、思維的包容性、邏輯的結(jié)構(gòu)性、和合的天下性中。以此繁衍出更多的生生道體和智慧之花。(第285-295頁)張立文先生特別指出:“不能僅從認知論和方法論意義上把和合歸結(jié)為是人的主觀意識的活動,而應從人的存有的形上學意義上去理解它”。從“人的存有”來理解“和合”,這與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置于“人是什么”的最為根本的語境中是一致的。可見,“尚和合”本來就是和合學建構(gòu)“和合”哲學話語體系的題中之義。(第507頁)彰顯了中國哲人的世界性關懷。 張立文先生以哲學視角關照時代的前沿問題,體現(xiàn)了哲學家思想的前瞻性,中國世代人文知識分子秉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博大情懷,可謂先生以其敏銳的眼光、獨特的視角為解決當今世界性沖突和危機難題而鉤深致遠,殫精竭慮,彰顯其畢生執(zhí)業(yè)的學格、人格與品格。 “和合學”猶如根深葉茂的大樹,經(jīng)幾代學人精心耕耘與培植,形成庇護眾生、和合萬物、仁義智能、生生生道的“文化氧氣”氛圍。尤為“講自己,自己講”,開拓了知識論中的新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同樣,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尋了中國智慧。不禁讓人想起五十年前湯因比博士的預言:“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真是惺惺惜惺惺,英雄所見也! 對于編著這樣一部《年鑒》,也體現(xiàn)了主編徐剛教授卓越的學識、學養(yǎng)和學力,其謀篇布局和對文章的遴選除了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聯(lián)絡、部署、遴選、編輯、勘校、統(tǒng)合,更需要強大的心力、筆力與合力的能力,為和合學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做出的貢獻值得銘記。 略顯遺憾的是,《年鑒》缺少研究儒學的漢學家作品。在過去的一百余年間,儒家文化受到相當多國際學者的關注,也影響了世界文化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東亞的日本、韓國涌現(xiàn)了一批研究儒學的漢學家,其獨特的視角、觀察與評論會讓《年鑒》的份量更厚重,影響力更廣泛,國際學者參與性更高。畢竟真正的“世界性關懷”,既需本土的洞見,也需世界的回應。無論如何,這部《年鑒》值得閱讀與回味;同樣有史料存查和學跡勘察的價值。 馬惠娣,原《自然辯證法研究》編輯部主任、編審;現(xiàn)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特聘主任、研究員。是張立文先生儒學思想的受益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通過閱讀張立文《道》、《理》、《氣》等作品,將其思想方法融入休閑哲學的研究中。在此向張立文先生致敬,向主編徐剛教授致謝。 |
|
昌平区| 嵊州市| 鄂托克旗| 扶绥县| 阆中市| 临泽县| 关岭| 五华县| 图木舒克市| 永宁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宁津县| 始兴县| 湘阴县| 龙山县| 固阳县| 临潭县| 清涧县| 蓝山县| 晋中市| 寻甸| 时尚| 蒙自县| 株洲市| 若羌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施甸县| 中方县| 楚雄市| 哈巴河县| 逊克县| 屯昌县| 甘孜县| 民丰县| 台湾省| 土默特右旗| 彭泽县| 永安市| 安义县| 贵溪市|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