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 歐洲學術之夏
——旅歐歸來話歐洲(1)
馬惠娣
每年的夏季,歐洲會有無數個會議在不同的國家召開。人們利用假期參加會議,既是學習、交流,也是“準學術度假”。這個現象在19世紀末就被凡勃倫關注到,而且,他認為“準學術”與“準藝術”的休閑形式是高雅的、有價值的、值得推崇的。
歐洲社會學協會擁有55個專業(yè)委員會,大約30余個研究委員會及各類學術組織,盡管面臨經濟危機,但仍有各種組織、企業(yè)、基金、個人資助召開各類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術會議。
學者們參與的熱情也很高,一方面可以交流學術思想、開闊學術視野,又可以在輕松的氣氛中結交朋友;另一方面可以游覽所到之處,讓身心得以自然的調整,以厚積薄發(fā)。
據我所了解,相當一部分人就是利用度假出來參加會議的,自費的人很多。這個傳統是歐洲宮廷沙龍文化的延續(xù),也是一個新變種。其實,旅游,從來不只是游山玩水,“準學術度假”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學習、體驗與認知。
我選擇了歐洲社會學協會的其中三個會議,一個是:第26屆北歐社會學協會8月15-18日在冰島大學召開;第二個會是8月28-30日在芬蘭坦佩爾大學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會議;第三個會是9月5-8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與表演學院主辦的第七屆國際網絡社會學會議。三個會議在時間上有連接性,區(qū)域跨度也不大。我還專程繞道去了德國薩爾布魯肯(德國西部的城市),與Lambert Publishing(出版社)具體商談出版2010年由我等三人主編的書:Leisure and ivilization: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英文版)在德國出版的相關事宜。
從這幾個會議的主題看,似乎與我研究的問題都有點距離。但是,我不這么看。首先,學科都是相通的;其次,要找到切入點;第三,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也都需要學習和認知。
其實,此次三個會議收獲還是蠻多的,而且起到了相互認知的效果和作用。下面我依次介紹這三個會議的基本概況,希冀與大家分享。
第26屆北歐社會學協會8月15-18日在冰島大學召開,會議主題:誠信與社會變化。出席會議的代表有300余人。90%的代表來自北歐五國,其他約10%的代表來自歐洲大陸以及亞非拉美等國。

冰島會議開幕式現場
大會邀請了瑞士烏米爾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歐洲大學學院、倫敦經濟學院四位學者做了大會主旨發(fā)言,分別就:“制度、公共政策和福利走向”、“新自由主義的激進:一個漫長的危機過程”、“誠信危機:社會運動與危機時期的民主”、“犯罪、誠信和法律制度的合法性:歐洲人的比較分析”。會議還安排了六場選擇參與的平行大會。44場專題發(fā)言會場。
“消費與生活方式”是其中一個專題,共安排了八個人的發(fā)言。多位芬蘭學者主講了:“消費中的必須和需要”、“政治體制與慶典儀式(被政府應允的)”、“飲食、文化品位和政策”、挪威學者主講了“酒館文化與酗酒”、克羅地亞學者主講了“銀行理財師能否讓你擁有誠信的人格——克羅地亞中產階級家庭至窮的分析”、西班牙學者主講“藝術設計對社會實踐的影響”等。馬惠娣是亞洲唯一學者,帶去的論文題目是:“經濟的昌盛與道德的衰落:對消費主義價值倫理的反省”,參加到“消費與生活方式”組討論,每位代表發(fā)言30分鐘,10分鐘回答代表提問。
這次大會四場主題報告和六場平行主題報告,基本上都關注到了經濟危機背景下的社會政策、社會結構、社會公平、制度建設、政府能力、福利制度等問題。雖然,有的報告對歐洲的前景充滿疑慮和質疑,但這正是對領導者的預警,也是一種社會擔當。
歐洲近年來出現的多起槍擊案和各種“反社會運動”給社會學提出了尖銳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問題的觀察視角,還涉及研究方法、合作團隊、研究力量的組合、研究基金的來源等問題,都引起了學者的關注。
2012年8月28-30日,芬蘭坦佩爾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舉辦了第三屆國際會議,主題是:“力量與差異”(Power & Difference)。參會者以北歐學者為主,也有來自北美、南非、澳大利亞、英國、土耳其、葡萄牙、東歐諸國、以色列等國學者,我是唯一來自亞洲的學者。會議代表近百人,有14個專題討論,邀請八位學者發(fā)表大會主題講演。

坦佩爾大學國際會議會場
Lisa Adkins教授:時間、勞工和未來的性別意識;Leena Alanen教授:兒童、代際和差異;Karen Armstrong教授:“權勢關系中的文化工作”;Colin Bennett教授:“個人數據的地緣政治學與個體隱私的管理”;Laura Huttunen教授:“差異、暴力和變化:巴爾干地區(qū)的種族特點”;Jan Nederveen Pieterse教授:“經濟狀況的差異:不同的資本主義”;Goran Therborn教授:“不平等、差異和勢力”;George Thomas教授:“全球模型、權威和地方差異”
14個專題分別涉及:學術、專業(yè)、力量和不同;關于民主;兒童的力量;傳播的力量;性別、階層、情感和日常體驗;全球化、變化和世界性的力量;區(qū)域交叉中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經濟學知識;語言、力量和不同;傳媒、聽眾中的力量;區(qū)域與力量;必要的對手;后經濟產業(yè)的力量;休閑、消費主義和文化資本。
我在專題討論時,就“藝術實踐與自我表達”,介紹了人們以藝術實踐的方式參與的休閑生活,以及在其中獲得的精神滿足、情緒表達、自我實現、生活創(chuàng)造力等。介紹了中國民眾的閑暇時間生活狀況,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又介紹了休閑學的“社會化”與“成為人”的理論。大家意識到,生活方式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在世界不同國家均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因為多人此前沒有關注到休閑問題,所以,大家討論起來還很感興趣。
會后,我專訪了本次會議的主席——Pertti ALasuutari 教授,并邀請他就社會文化政策問題回答我的專訪(此前已通過電子郵件與他聯系,并提出九個問題請他思考)。

專訪坦佩爾大學國際會議主席
2012年9月5-8日,維也納音樂與表演學院主辦了第七屆歐洲藝術網絡社會學大會。會議代表近300人。會議主題:“藝術家的實踐”。有四位學者作了大會主題報告,200余人在分組會上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論文。會議代表雖然主要來自歐洲諸國,但也有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阿拉伯、亞洲等多國學者的參與。本次會議上,見到了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學者,中國大陸除了我,還有一位是來自上海的美國人。會上,我沒有發(fā)言,分別選取幾個感興趣的討論組。因為,第一次接觸這個專業(yè),相對來講還比較陌生,尤其沒有PPT的發(fā)言,很難聽得懂。但是,從藝術家和藝術學科研究者的發(fā)言中還是了解了許多從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受益很大。比如,藝術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與影響、藝術與城市空間、藝術與環(huán)境保護、博物館與觀眾、藝術教育、藝術對大眾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文化政策、建筑和城市空間、藝術作品的性別表達、田野藝術、色彩藝術的普及、藝術和市場、藝術與社會文明、文化和社會多樣性、藝術生態(tài)和倫理、藝術和社區(qū)等這些話題對休閑研究和生活方式研究都有很好的啟發(fā)。
會上,有兩位外國人談中國古老藝術,讓人耳目一新,也令人興奮。一位是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David Haley教授, 談到了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中的風水問題;另一位是來自上海Artspring 的美國人George Kaye, 談到將甲骨文以藝術的形式向市民傳播,吸引人們對本土文化和藝術的興趣。會上,我向二位提出了問題,會下也做了較充分的交流。
我還與本次大會主席Tasos Zembylas教授做了溝通,感謝他成功主辦了這次會議。他說,他了解了我的工作,認為休閑問題很重要,而且與藝術有很大的關系,這是此前他也不曾考慮到的,希望以后加強溝通與合作。他還說,中國在文化、藝術、音樂方面有悠久的歷史,有多位當代藝術家來維也納演出,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現在,他的許多學生來自中國。
會上主辦方還邀代表一同參觀了Essl Museum Klosterneuburg博物館,欣賞了維也納音樂與表演學院學生們的表演。
四位主題發(fā)言人分別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Natalie Heinich教授主講了:“當代藝術實踐:一個新的藝術家模式”;維也納音樂和表演藝術大學Karlheinz Essl 教授主講了:“機會的機會”;美國肯塔基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哲學教授Theodore Schatzki主講了“藝術實踐”;巴黎社會科學大學教授Laurent Thevenot主講了“公共參與與藝術家約定”。
極其難得的是,會議代表始終保持熱誠參與會議,每一個section 的討論都不下20-30人,人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提問。閉幕式時,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與會者都出席了。這是多少個會議難得一見的場景。會議組織得也相當好。在這里也要向大會主席Tasos Zembylas教授再次致謝。

維也納國際會議閉幕式
自2008年以來,我每年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來歐洲開會,感受到了歐洲社會學學術討論的思想活躍,以及他們對社會敏感問題、大眾關心問題、社會焦點問題所作出的迅捷的反應與思考。雖然,他們知道學者的聲音對政府的選擇和做出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較弱,但是,大家還是相信理性的力量,以及對公眾所產生的正面影響。無論如何,這是學者的社會責任。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歐洲學者十分珍惜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大多都會認真準備論文,討論時非常認真,提問題很踴躍。想來這是歐洲人的傳統,也是歐洲人文素養(yǎng)的積淀。
2012年9月10日完稿
于維也納Cyrus Ho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