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儒術(shù),斯之為盛”
張全明/文
陳寅恪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余英時也認為,“宋代在政治史上雖不能和漢、唐爭輝,但在文化史上則有超越漢、唐的成就”。那么,歷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何以至宋而能達到發(fā)展的高峰呢?從其原因而論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宋代的重學崇文之策與讀書之風盛行,不能不說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推動力。
兩宋時期盛行讀書之風,各類官學、書院、私塾與蒙童學館眾多,書香門第自不必言,普通百姓只要有條件,也多注重讀書
宋代盛行的讀書之風,其主要表現(xiàn)是不僅國家設(shè)置有各級各類眾多的官學,而且有大量個人開辦的書院以及普及型的私塾與蒙童學館,許多人長年累月,以讀書為業(yè);或手不釋卷,以讀書為樂。宋代除京城設(shè)有較大規(guī)模的宗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律學、算學、書學等多種學校外,在地方也設(shè)有各類官學。
據(jù)統(tǒng)計,民間開辦的書院也多達數(shù)百所。在書院中,不僅有鴻學碩儒主持教學,而且規(guī)模大,學舍多,求學者眾,有的甚至達千余人,許多有識之士,甚至遠至千里外的著名書院求學。如宋代名士艾謙在鎮(zhèn)江開門授徒三十年,“來學者肩摩袂屬,既戶外屨滿,無所容席”;臨海人徐中行,“每樂教子幼,遣就學鄉(xiāng)校,已有雋聲。……教授鄉(xiāng)邦遠近,來學者肩摩袂屬,至僦舍處之”。桐廬人倪天隱,“晚年主桐廬講席,弟子千人”。類似例子,在《宋元學案》中,僅浙江就有20多處。名師巨儒在書院講學,為書院擴大了影響,吸引了大量的學子前往讀書求學。
至于各地村鎮(zhèn)開設(shè)的私塾與蒙童學館,則難以計數(shù)。《都城紀勝·三都外地》記載:兩浙臨安府“都城內(nèi)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余鄉(xiāng)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學校之設(shè),為接受教育者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來讀書的人自然絡(luò)繹不絕。這些私塾分布密度如此之大,足見學校教育之發(fā)達,文化教育之普及,勤學讀書風氣之盛。
更值得稱道的是,許多人之興趣所在就是讀書。當時大量的讀書人長年累月,以讀書為業(yè);或手不釋卷,以讀書為樂;勤讀時夜以繼日,苦讀者斷齏劃粥。葉適就曾載道:“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這雖有夸大之意,但也道出了當?shù)匚幕諊鷿夂衽c讀書風氣盛行。書香門第自不必言,普通百姓只要有條件,也多注重讀書,以滿足讀書興趣。“藝文儒術(shù),斯之為盛。今雖閭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甬句學者,鼎撐角立,雨戴笠,宵續(xù)燈,互相過從,以資攻錯,書帶之草,異苔同岑,其亦盛哉。”
宋人讀書追求高雅境界,或為“治國平天下”,或為“格物致知”,或以“讀盡天下好書為榮”。兩宋時期,不僅讀書之風盛行,而且宋人讀書多表現(xiàn)出一種對高雅境界的追求。這種高雅的境界,既有“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又有積極的入世情懷與執(zhí)著追求修身齊家的精英品格;同時也有無數(shù)以讀書為終身愛好、或以讀書為樂的普通讀書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手不釋卷,長年累月,堅持不輟;即使身處困境或逆境,仍是讀書終日,以書療饑,以書御寒。應(yīng)該說,這就是讀書的一種高雅的境界,是一種智慧的心態(tài),是一種高尚的人文精神。
從宋代帝王看,他們喜好讀書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為了吸取中華民族歷史上治國興邦的經(jīng)驗與教訓,以有資于治,以利長治久安。五代后期,趙匡胤即使在軍務(wù)繁忙中,仍愛好讀書:“上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宋太祖登基建宋之后,更是大力提倡文治,詔修史書,引導(dǎo)讀書;同時,他公開提出宰相要用讀書人。”
宋太祖好讀書,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治國興邦。否則,無益實用,不能資治之書,他既不喜歡,還表示反對。宋太祖曾曰:“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每見前代興廢,以為鑒戒,雖未能盡記,然未聞未見之事,固己多矣。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思好學之士,讀萬卷書亦不為難。”
從宋代許多士大夫的讀書經(jīng)歷看,他們勤學苦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尤其是期望有朝一日,能輔佐君王,以圖建立治世偉業(yè),流芳百世。
范仲淹、張載、朱熹等社會名流,他們年少時就懷遠大理想與崇高志向,對于讀書,有著非常人所有的高雅追求。眾所周知,宋代讀書人研讀儒家經(jīng)典,往往拋開漢唐的主流模式,而是自尋義理,直抒胸臆。自理學形成并興盛以后,遂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安身立命的思想憑依與言行準則。有基于此,許多士大夫繼承并發(fā)揚了儒家入世的人文精神,表現(xiàn)出了對社會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意識。這種意識使當時大量社會精英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歐陽修就曾贊道:“公少有大節(jié),其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張載更是明確表示: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壯志雄心,更是表達了優(yōu)秀的中國文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這些名士的名言影響、激勵了后來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中國讀書人。應(yīng)該說,這類讀書追求,不論何時,都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宋代還有大批完全是憑著自己對讀書的興趣而以讀書為樂的人。宋代學者趙季仁就曾期待說:“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識盡世間好人,二愿讀盡世間好書,三愿看盡世間好山水。”歐陽修也曾感嘆說,“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可見,在讀書之風盛行的宋代,有許多讀書人期待讀書,愛好讀書,并以終身勤奮苦讀為樂,以讀盡天下好書為榮。著名詩人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理義不交于胸中,便覺面貌可憎,語言無味。”古人讀書達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可以說,這樣才充分體現(xiàn)了讀書的無窮樂趣與理想價值。
宋人讀書精神給當代人的啟示
綜觀宋代文化精英與許多普通人的讀書事跡,不論名臣賢相、理學諸子,還是文學大師,或是眾多農(nóng)家子弟,其篤志進取、嗜書如命、如饑似渴地勤學苦讀的事跡實難盡數(shù)。這使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知識修養(yǎng)最為淵博而深厚、追求高雅而品格高尚的一代學界名流。近代學人所言宋代經(jīng)濟之繁榮,科技之發(fā)達,哲學、史學、文學等文化諸多成就之登峰造極,其實都離不開這種近乎狂熱進取的勤奮讀書精神和篤志苦學的不懈努力。
古人言,文韜安社稷,讀書興百業(yè);其實“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yī)愚也”;或云:“讀書則百病皆除”。以史觀之,人因讀書不同而愚有異,國因時空之差而病有別。人要治愚,書乃良藥;國要除弊,書乃良醫(yī)。只要對癥下藥,人能由愚變聰,國可由亂而治。宋代人好讀書,勤奮向?qū)W,可謂既吃了良藥,又為興邦開出了良方。漢劉向《說苑》中載“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的一段話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那么,在物欲膨脹的今天,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凈心勤讀而思行高雅并提高社會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了功名利祿呢?是否也應(yīng)該像宋代讀書人把崇尚愛國報國、堅持民族大義當作競相砥礪的社會風尚呢?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