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之我見
李明宗
leisureallen@gmail.com
「生活方式」(lifestyle),在臺灣亦稱之為「生活型態(tài)」,這是個嚴肅的學術議題,也是個輕松的日常話題。就巨觀之社會層面而言,生活方式大致是「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具體呈現(xiàn),就微觀的個人層面而言,則是其內(nèi)外在所有條件的綜合展現(xiàn)。準此,「生活方式」不論在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醫(yī)學等方面都是非常值得關切的課題,而如果能做跨領域、跨學科之研究,應能得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就個人之淺見,影響人們生活型態(tài)之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生活大環(huán)境的制約:顯而易見的,住在紐約市、或喜馬拉雅山區(qū)、或亞馬遜叢林、或撒哈拉沙漠、或北極圈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不同環(huán)境的人為了在其所處的大環(huán)境生存與繁衍,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fā)展出與環(huán)境共存的生活方式,并代代相傳成為其生活文化的基礎。第二、時代風潮的影響:當今的世界常見之影響因素如現(xiàn)代化、都市化、網(wǎng)路化、影像化、麥當勞化、迪斯尼化、智慧型手機、國際觀光、慢活趨勢、康健風潮、名流之品味等,乃至毒品、色情、恐怖主義等諸多負面因素,在全球化的世界這些因素之影響力無遠弗屆,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對人們生活方式產(chǎn)生獨特的影響。第三、個人之特質(zhì):個人之價值觀、人格取向、認知、態(tài)度、偏好等,以及其本身所具備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
以上這三者是全觀式地思考影響人們生活型態(tài)之主要因素,然而若就人性需求角度的動態(tài)性觀之,我覺得華裔美籍人文地理學大師段義孚(Yi-Fu Tuan, 1977)的觀點極具洞察力,他認為人類對「地方」(place)和「空間」(space)的經(jīng)驗是這樣的:「place提供安全感,而space提供自由感,人們常是在這兩者間擺?,身處place而渴望space,或身處space而渴望place,換言之,place和space是相互界定的,人們由place的安全、熟悉、穩(wěn)定,才能夠感到space的空曠、自由、新奇、和威脅,反之亦然。」,此一觀點非常清楚地闡明人性「動極思靜、靜極思動」的特質(zhì),也一針見血地點出人們觀光旅游最基本的動機驅(qū)力,順此思路,如果我們把「日常生活」視為基本的生活方式,但若行有?力,人們還是喜歡偶而能從事觀光旅或休?游憩,因為這是由place往space的轉換,在這樣的動態(tài)過程中,人們的身、心、靈都能更為健康整全,生機盎然。
現(xiàn)在回?到本休?沙龍的主題:「你喜歡的生活方式?」,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情?吧!我是老臺北人,從小迄今一直在此生活,可說是個都市土包子。在此情?之下我當然會受到臺北市環(huán)境的制約,我不可能如居於中南部村鎮(zhèn)的朋友,擁有大片地產(chǎn)享受田園之樂。我曾遇到過個在嘉義大學任教的朋友,由於當?shù)赝恋貎r格相對較廉,他買了一大片農(nóng)地,所栽植的果樹農(nóng)作物等姑且不論,他尚利用假日?暇蓋樹屋、風車、船屋等,像在玩積木一般,此外還養(yǎng)了數(shù)匹馬可供馳騁,他頗有點自豪地說:「真不知道你們在臺北怎?住得慣?!」,我聽了都有點心虛汗顏,幾乎不知如何回應。
現(xiàn)今我略微整理出一點頭緒,住在臺北確實有很多缺點,例如房價騰貴、物價高昂、人群密集、空氣較差等,但也有很多優(yōu)點如交通便利(捷運路網(wǎng)實在很便捷)、生活設施完善(如學校、市場、醫(yī)院等)、文化設施與活動極多等。其中特別是最後一項「文化設施與活動極多」臺北市是異軍突出,在全臺灣獨占?頭,因此我非常主張住在臺北的居民一定要多多利用此優(yōu)勢,才不枉費承受諸多不利的因素。而正好我本身對此也極感興趣,因此經(jīng)常?加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就成為我的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除了增廣見聞與身心靈的感動外,最棒的是藉此機會結交各領域的朋友,慢慢地我知道社會上存在著那?多形形色色的團體與個人,一個百花齊放的異質(zhì)化社會,每個人的特質(zhì)雖有極大的差異但卻能相互尊重包容,這是相當成熟的民主環(huán)境方能孕育出?的生活方式。就像大自然的環(huán)境,若以生態(tài)的角度觀之,越是多樣化、歧異度高的環(huán)境才是健全的,可持續(xù)的,這就是「道」的真諦。
這還只是在臺北市的經(jīng)驗,有機會我也樂於離開臺北市這個place前往較為陌生的space,例如爬爬山走走古道,到田園小鎮(zhèn)探秘,?與民俗慶典等。這又提供我更寬廣的視野,相對於精致人文氣質(zhì)的臺北市,我略有機會一窺生命力旺盛的鄉(xiāng)野臺灣,感受到每個百姓在其生活上誠勉勤悃的付出,讓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臺北人得到反觀自省的借鏡。
在經(jīng)濟與時間條件許可下,我偶而也會離開臺灣這個place前往異國觀光,這又多少讓我突破臺灣本身之風土與觀點的?限,試著體驗他國的風土并理解其相異觀點,旅游經(jīng)驗又回過頭?形塑我本身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我總認為觀光旅游應該要有助於世人相互理解與包容,而不該只是消費、逸樂、甚至成為文化誤解的再強化。
我曾前往大陸旅游將近二十次,與不同省份的居民有所接觸,在臺灣也經(jīng)常會遇到大陸的團體旅客,現(xiàn)今兩岸大幅開放「個人游」(臺灣稱「自由行」),預料?臺之大陸旅客會更多,兩岸人民相互接觸的機會越?越多,不可諱言的,兩岸人民生活方式本?就有差異(其實大陸各地生活方式都有極大的差異),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然而如何以開放的心胸相互接納并了解對方這是需要學習的,不論是社會或個人的成熟程度,都可以由其對異己生活方式的寬容程度衡量之。走筆至此,我個人感到「生活方式」雖可小至個人之食衣住行,但也可大到異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與創(chuàng)造,實在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非常值得有識之士賦予更大的關注。
馬主任籌辦此「休?沙龍」極有意義,我雖未能親臨聆聽諸位賢達之高見,但謹草撰此一得之淺見就教各位,并聊表個人對此「休?沙龍」全力支持之意,順祝「休?沙龍」圓滿成功,長長久久。
臺灣師范大學運動與休?學院博士、臺灣戶外游憩學會監(jiān)事、臺灣身體文化學會常務理事、輔仁大學及世新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