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中國休閑研究網(wǎng)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群賢畢至 把脈未來

——第十七屆國際社會學大會紀要

馬惠娣
(2010年7月30日)

(一)

  每四年一屆的國際社會學大會于2010年7月11-17日在瑞典哥德堡市展覽中心舉行。大會主題:"變動中的社會學"(Sociology on the Move). 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4800人出席了大會,所屬55個專業(yè)研究委員會(RC)共提交論文摘要3032篇(截至5月30日)。

大會開幕式場景

大會開幕式場景


  在大會開幕式上,國際社會學協(xié)會主席Michel Wieviorko, 副主席Hans Joas, 瑞典組委會主席Ulla Bjornberg分別致辭。
  他們在致辭中指出:我們正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這個變化是全方位的、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的,不僅包括人類自身、社會系統(tǒng),也包括科學技術(shù)、自然界,甚至宇宙、太空。因此,社會學正面臨著一個全面、全新的挑戰(zhàn)。我們試圖探尋變化中提出的各類新問題,借助社會科學本身以及涉及社會學之外的知識,尤其關(guān)注文化和政策層面的變化,因為社會模式的轉(zhuǎn)變更加豐富多樣。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學在人類重大事件中的聲音日漸衰微,在許多大學、研究機構(gòu)中被忽視。
  但是,當今"暴力與戰(zhàn)爭"、"可持續(xù)發(fā)展"、"多樣性的世界"、"行動與想象力"、"宗教與權(quán)力"、"全球化"等問題,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話題。這是第17屆國際社會學大會召開的背景,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促進世界各國社會學學者之間在社會、經(jīng)濟、政策、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對話與交流。
  無論如何,社會學正在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探尋解決這些問題中為世界做出最好的努力,并且不是在這個會場上,而是在具體的國際、國家、人類面對的危機中展示社會學所能做的。
  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就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變化,談到了社會學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他認為,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學不應(yīng)是各自獨立的體系,它們必須相互關(guān)照,特別是社會學研究必須看到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變化所提出的問題。
  另外,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Craig Calhoun主講了"可能的未來",西班牙奧貝爾塔卡塔倫亞大學Manuel Castells主講了"網(wǎng)絡(luò)世界中的網(wǎng)絡(luò)戰(zhàn)爭",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培林主講了"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了望",巴西瑞德簡奈羅大學Elisa Reis主講了"歷史的變化與社會學的挑戰(zhàn)"等精彩的大會演講。
  開幕式的舞臺很大,但只矗立一個演講桌,背景只是投影屏幕,上面投射著大會的標識、會議主題。舞臺沒有主席臺、沒有與學術(shù)無關(guān)的達官顯貴、沒有擺放盛大的鮮花。即使是大會特別邀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就坐于臺下。幾件瑞典民間打擊樂器突出地放置舞臺中央,待大會致辭結(jié)束后,六位瑞典民間藝人表演了熱烈而歡快的歌舞,表達了主辦城市對所有來客的熱誠歡迎。開幕式可謂別具一格,體現(xiàn)了瑞典人樸實、務(wù)實的一貫風格。
  大會期間,大會還組織了社會學圖書展賣會,絕大部分圖書雜志來自歐洲國家。同時作為一個窗口展示了近些年來國際社會學研究領(lǐng)域的新成果。

(二)

  本次大會上,有關(guān)休閑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收到論文大約200余篇,涉及:
Session 1: Mapping leisure and life through the ages
Session 2: Leisure and tourism: Harbinger of peac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ession 3: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ession 4: Leisure and education
Session 5: Migration, leisure and community cohesion
Session 6: Leisure and the famil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ession 7: Leisure: Future perspectives
Session 8: Leisure in times of economic crisis
Session 9 :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changing leisure patterns
Session 10: Leisur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Session 11: Ageing populations and leisure
Session 12: Urbanizing societies and leisure
Session 13: Leisure time: Women, work and family
Session 14: Changes in work and leisure - Media and the public space
Session 15: Leisure: A pathway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Session 16: Growing up in 21century: Leisure, lifestyles and unequal chances of children and       the youth
Session 17: Body and nature in leisure: A gender perspective
Session 18: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leisure
Session 19: Business Meeting
  有關(guān)涉及城市規(guī)劃、旅游等學科的文章與城市社會學會場合并。大約有一百余位學者被安排做專題發(fā)言。諸如中國學者:清華大學曹南燕,北京大學吳必虎,中國婦女研究中心賈云竹,上海大學鄧偉志,上海體育大學衛(wèi)志強,《小康》雜志舒富民,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馬惠娣、楊耐等先后宣讀了論文。一些論文為大會參與論文。
  會議期間,國際休閑社會學研究委員會召開了工作會議(Business Meeting),改選了理事會,伊薩瓦o穆迪先生仍擔任新一屆主席,馬惠娣當選新一屆理事會成員。會上商定下一屆中期會議將在意大利舉行。理事會鼓勵開展多邊、雙邊的國際對話與交流,拓展休閑社會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理事會還決定出版不定期的《會刊》,目的是交流信息、將不同國家的學者連在一起。


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合影

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合影


中國休閑哲學專業(yè)委員會在2009年國際休閑社會學委員會中期會議期間向國內(nèi)休閑研究學者發(fā)布了此次會議的信息,并做了征文組織工作。大約有近20人向大會提交了論文摘要。內(nèi)容包括: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歷史文化研究,涉及中國傳統(tǒng)休閑文化價值、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與保護、休閑與老年問題、休閑與城市移民問題、休閑與城市建設(shè)、休閑與旅游、休閑與體育、休閑與女性等方面的內(nèi)容。

(三)

  每四年一屆的國際社會學大會旨在發(fā)展全世界社會學家之間的合作關(guān)系,組織國際社會學研究成果的交流,促進國際社會學發(fā)展。
  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末,主要為回應(yīng)日趨加劇的社會矛盾問題應(yīng)運而生。因為世界開始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成為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整體。傳統(tǒng)與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越來越分散和微不足道。
  社會學的作用是希望了解什么因素可使社會團體凝聚起來;也希望了解什么因素可致社會分裂與離散,從而對此作出"校正"。在一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中,關(guān)于社會學的各種學說與流派不斷地被建立起來。在這個背景下,1949年成立了國際社會學協(xié)會,與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有了正式的關(guān)系,同時成為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的一員,還是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的特別顧問。該組織的宗旨是:"代表各地不同學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學家,在全世界推廣社會學知識。"
  毋庸置疑,"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橫跨經(jīng)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它的意義在于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因此,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tài),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xiàn)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國際社會學大會"自1953年在比利時列日召開的第一屆大會的100余人規(guī)模,到今天的4800人,表明了社會學的日益壯大,表明了社會對社會學的強大需求。
  此次哥德堡大會,突出了上述宗旨與理念,同時更強調(diào)社會學在變動中的洞察力、預(yù)見性、校正能力,以及學科、學者的社會責任。
  單就休閑社會學來說,雖然,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研究視野、角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差異,但對這一問題的"人文關(guān)懷"的認識還是一致的,表明社會學參與休閑研究所具有的獨到之處。同時也表明,休閑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問題,人與社會關(guān)系問題,人與自然關(guān)系問題。而處于"變動中"的自然與社會給人的處境、休閑理念、休閑行為、休閑心理、休閑消費、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shè)等等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與考驗,并期待著包括社會學在內(nèi)的諸多學科的認知與解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經(jīng)濟的崛起,各國都更加注重文化實力的積累與培養(yǎng)。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被譽為“金磚四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方面有比翼齊飛之勢。但在發(fā)展文化實力方面卻有優(yōu)勢不足之虞。從這次會議的參與者數(shù)量,便可窺見一斑。大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中國與會者31人(另有香港31人,臺灣37人),印度與會者120人,巴西與會者185人,俄羅斯與會者111人。而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美國參與者514人,英國399人,西班牙203人,葡萄牙151人,德國424人,日本205人,加拿大186人, 東道主瑞典343人。毫無疑問,在大會論題、論點、論辯、討論、思考、提出問題等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據(jù)我對大會編輯的兩本資料的不完全統(tǒng)計,來自中國高校、研究院所的學者總共30余人(有些人雖提交了論文但沒有出席會議)而來自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則鳳毛麟角。就此,建議中國政府在建設(shè)國家文化軟實力投入與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不能太“軟”,應(yīng)向經(jīng)濟一樣做“大”做“強”。讓更多的學者走出去,發(fā)出中國學者的聲音。然而,學者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yè)——學者要強,教育必須先行。

與其他國家學者合影

與其他國家學者合影

(四)

  第18屆國際社會學大會已定于四年后在日本橫濱舉行,(即2014年7月13-19日),由日本社會學協(xié)會主辦。第二輪通知將在2012年夏季發(fā)出。目前沒有主題與相關(guān)論題發(fā)布。
  希望中國學者關(guān)注本次會議的進展情況,及早做好論文材料積累工作,準備提交上乘的論文,到我們的鄰國參與交流與對話。


 

 

沙田区| 鹤庆县| 方正县| 德昌县| 万山特区| 桐柏县| 白河县| 资中县| 新昌县| 泰顺县| 本溪市| 辽阳市| 阳新县| 陇南市| 蒙山县| 平昌县| 甘泉县| 延川县| 凤冈县| 青田县| 怀远县| 临泉县| 吉林市| 临夏市| 汤原县| 留坝县| 赞皇县| 仪征市| 德清县| 呈贡县| 乌拉特中旗| 亳州市| 阳城县| 儋州市| 平和县| 革吉县| 锦州市| 丰县| 定安县| 简阳市| 大竹县|